本文件規定了牙膏對去除外源性色斑效果的實驗室測試方法的原理、試劑和材料、儀器設備、測定步驟、結果計算等內容。本文件適用于牙膏采用物理機械磨擦方法,對外源性色斑去除效果測定。對于具有漂白和光學增白效果的產品,測定時考慮本文件的適用性。
測試原理:
唾液在口腔內會在牙齒表面形成恒定的一層附著力強的薄膜,部分細菌在牙齒上分解食物或日常飲食帶有深色的食物、飲料(紅茶、醬油、巧克力、咖啡等)會使該薄膜著色,逐漸積累形成較難去除的外源性色斑。本方法采用牛牙作為底物,經切割、樹脂鑲嵌、拋光制成規則磨塊,將其人工染色獲得外源性色斑,模擬刷牙后利用色差計測量牙齒白度變化差異,計算牙膏對外源性色斑的相對清潔率。
儀器與設備
SMY-01牙磨塊刷磨儀 SY-01牙磨塊染色儀
1刷磨儀:V8刷磨儀或L8-II刷磨儀或其他等效產品。刷磨儀機位至少8個,刷磨載荷及次數可調,刷磨載荷可控(精度0.1 g)。
2分析天平:感量為0.01 g。
3染色裝置:具有與電動機相連的轉輪,轉輪上有可以容納牙磨塊的載具,轉輪下方配有一定容量的水槽,轉輪轉速大于等于2 r/min。配備2個功率為60 W的加熱燈泡。染色裝置相關示例見附錄B.
4色差計:可以測試物體白度的L值,精度不小于0.1。
5低速精密切割機:轉速范圍(O~300) r/min,且配有精密千分尺。
6磨拋機:具有連續型號的碳化硅研磨盤(最細600目)。
測定步驟
牙模塊的制備
1牛牙篩選及保存
挑選牛牙(5.13)若干顆,要求根部無齲壞,頰側無白堊色斑塊、氟斑及肉眼可見缺陷、裂縫,牛牙的徑向長度至少14 mm,牙釉質最窄處寬度至少2mm,刮除所有軟組織殘留物,貯存于0.1%麝香草酚溶液或其他具有消毒作用但不改變牙齒物理性質的中性溶液內。
2牙釉質塊的制備和鑲嵌
用低速精密切割機切除牛牙根部后,將牛牙釉質部分切割成若干約5mm×5mm×2mm的牙釉質塊。將牙釉質塊放入模具中,釉質面朝外,倒入義齒基托樹脂使牙釉質塊被包埋,且液面與模具厚度相平,待樹脂凝固后即制成牙磨塊。
注:相關示例見附錄C。牙釉質塊的規格根據色差計孔徑規格而定,牙釉質塊大小覆蓋色差計的測量孔。
3 牙磨塊的拋光
水冷條件下,在磨拋機上使用180目砂輪將牙磨塊釉質面打磨至露出,且牙磨塊上下表面水平,再使用600目砂輪拋光30s至表面光滑。制備好的牙磨塊保存于水中備用。
注:若牙釉質中出現淡黃色區域表明磨蝕過度,需舍棄該牙磨塊。
4牙磨塊的酸蝕
將拋光后的牙磨塊置于燒杯中,加入1%鹽酸溶液確保液面浸沒牙磨塊,用玻璃棒攪拌60s,用水沖洗3次,然后依次用飽和碳酸鈉溶液和1%植酸溶液按上述步驟進行處理。
注:經過酸蝕的牙磨塊在當天開始染色。
2染色
將酸蝕后的牙磨塊放入染色裝置的樣品槽中,將染色裝置的轉速調為2r/min,打開加熱燈泡,加入染色液至染色裝置的染液池中,確保液面浸沒一排的樣品槽。染色2天后,將牙磨塊從樣品槽中取出,用水將牙磨塊表面污物沖洗干凈,用紙擦干表面水分。目測挑選牙釉質染色均勻的牙磨塊,于10分鐘內用色差計測量牙釉質的白度值L。若牙釉質白度值L達不到40~50范圍則繼續進行染色;若牙釉質白度值L小于40則舍棄。染色完成后,將牙磨塊保存于水中備用,保存時間不宜超過2周。
注:染色過程中染色液因蒸發逐漸減少,24h后更換新配制的染色液并確保液面浸沒一排的樣品槽。
3牙磨塊的分組
選取16個染色完成后的牙磨塊用紙擦干表面水分,進行隨機分組,樣品組和對照組分別8個牙磨塊。用色差計測量牙釉質的白度值(Lw),采用t檢驗分析樣品組和對照組的牙釉質白度值(L"前),要求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4 牙膏漿液制備
稱取樣品牙膏600g(精確至0.01g)于2000mL的燒杯中,加入960g的水用玻璃棒攪拌分散后,用電動攪拌器連續攪拌15min。
5刷磨處理
將標準牙刷和牙磨塊(7.3)裝刷磨儀(6.1)上,調節牙刷對牙磨塊的垂直壓力為150g+2g,然后設置刷磨儀(6.1)的往返頻率為100r/min。往樣品組和對照組的漿料杯中分別加入牙膏漿液(7.4)和對照磨擦劑漿液(5.22),每個漿料杯中加入等體積漿液,保證漿液浸沒牙磨塊。啟動刷磨儀,往返刷牙600次。
刷磨結束后,將牙磨塊取下用水沖洗3次至無可見牙膏漿殘留,用紙擦干表面水分,用色差計于10min內測量牙釉質白度值(L后)。
注:每次試驗時都需要更換新牙刷。少量樣品可能出現沉降現象,在刷磨中途進行牙膏漿的攪拌。